m2

導讀】世俗常認為女性對珠寶天生的喜愛,一定程度上來源于物質崇拜。然而對她們而言,那些凝聚了自然和工藝之美的珠寶,意義遠遠超出了裝飾或是財富價值。它們是浪漫故事的紀念品,才華的現實結晶,甚至是表達個性的宣言。

 

           世俗常認為女性對珠寶天生的喜愛,一定程度上來源于物質崇拜。然而對她們而言,那些凝聚了自然和工藝之美的珠寶,意義遠遠超出了裝飾或是財富價值。它們是浪漫故事的紀念品,才華的現實結晶,甚至是表達個性的宣言。

 

           香奈兒女士先是突破性地將人造珠寶變成了人們爭相追逐的熱門產品,又反其道而行地將鉆石和鉑金奢侈地制成“絲帶”等昂貴的高級珠寶。

 

           在一些風格塑造者的眼中,珠寶那天文數字般的價格被拋開,只留下象征著純粹的美,成了她們彰顯時尚品位的華麗道具。正如當年香奈兒女士不用真假來衡量珠寶的貴賤,革命性地把成串的人造珍珠項鏈掛在胸前,促成了人造珠寶的流行一般,美麗才是她們追尋的*價值。

 


         在歐洲經濟大蕭條之際,捧紅了人造珠寶的香奈兒卻又顛覆性地舉辦了首次高級珠寶展,將所有鉆石珍品用鉑金鑲嵌起來,形成了“彗星”、“山茶”等傳世作品。其中一款“絲帶”項鏈,正是用昂貴的材質來詮釋日常生活中“絲帶”這一常見的物品。“我希望我的珠寶輕盈貼合,猶如纏繞于女子纖指上的絲帶。”香奈兒女士解釋道。從中我們能夠看出她對珠寶漫不經心的從容態度。

 

        對于珠寶,她也有著自己的堅持—成雙成對。簡約的裝束配上造型狂野的祖母綠手鐲,紅、綠色調的印度風珠寶。甚至有記錄顯示,她穿泳裝的時候也必須飾以華麗的珠寶。

 

         電影《欲念》(Desire)中,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飾演的衣著華麗的女飛賊在高級珠寶店內騙走了一串名貴珍珠項鏈。希區柯克在《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中讓加里•格蘭特扮演了專偷珠寶的大盜。

 

        珠寶因為這一個個銀幕上的故事有了特別的意義,成為一連串浮華夢境的代表符號,那些傳奇女星在臺前幕后也割舍不了各自的珠寶情緣。

 

        黃金年代之初,美國女星葛洛麗亞•斯旺森(Gloria Swanson)可謂是“咆哮二零”風尚的代表女性。她的每一部影片都吸引著女人們走進影院,一探時裝的*新走向。在頗具先鋒意味的電影《索雅的愛情》(The Love of Sunya)中,斯旺森以一襲黑色吊帶長裙與一枚幾何造型胸針相互呼應,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裝飾藝術的熱愛,更揭開了日后她與華麗珠寶的情緣。

 

        該珠寶品牌甚至創作了一個以她名字命名的系列,更令她愛不釋手。

 

#1樓
發帖時間:2014-05-15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