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登錄注冊 發新帖 |
yuxuan
|
由于毛細孔隙微細,有著特殊的吸附水份的毛細作用,能將身體表面皮膚上的汗水主動的進行吸附。這一功能是珊瑚石獨具的品格。其他寶玉石誰也不具備這個功能。珊瑚石獨具的毛細作用吸附汗水清潔皮膚促進新陳代謝的功能。 其次,珊瑚的顏色之謎。深海紅珊瑚的分布:西太平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和夏威夷地區。這都是火山地震帶。這個帶的海底常有海底火山噴發。火山灰中有大量鐵鎂等微量元素,這一帶的珊瑚蟲在變成珊瑚石的石化過程中吸食了一定比例的三價鐵(紅色的),二價鎂(白色的),則使珊瑚石變為各種紅色粉紅粉白以至各種深淺的白色。顏色是珊瑚石石化過程中形成的。五彩珊瑚濱紛顏色就是這樣產生的。 寶島臺灣得天獨厚。占據了深海紅珊瑚*儲量的80%。我國海南島也產紅珊瑚,但那是淺海紅珊瑚,不能作為寶石原料。 從珠江口一直到西沙群島,地勢低緩,平均坡度每百米只有3度。因此沒有深海環境,海南島東海岸水下50米左右水深處形成一臺地,有大量珊瑚生長,當地漁民在這里采得淺海紅珊瑚,表面粗糙,多孔洞結構明顯,不能做寶石原料。 臺灣島西海岸,臺灣海峽,均為淺海環境。臺灣島東海岸由于受到東側的馬里亞那大海溝的影響多呈陡峭地勢造就了深海環境,是深海紅珊瑚生長發育的好地方。臺灣的紅珊瑚均產自這一帶。 北京電視臺《這里是北京》欄目組9月11日播出節目中稱珊瑚等有機寶石不要貼身佩戴。說佩戴珊瑚等有機寶石飾品,與人體汗液接觸對身體有害。播放過程中主持人把珊瑚飾品放入鹽酸中,發生劇烈化學反應,從而告誡人們不要貼身佩戴珊瑚等有機寶石飾品。筆者不認同此觀點。 *:有點化學知識的人都知道,若想進行碳酸鈣遇鹽酸起泡的化學反應,應該把鹽酸滴在碳酸鈣物質上進行觀察。不應該把珊瑚飾品(碳酸鈣物質)直接放入鹽酸中。 第二: 大家都知道,人體的汗水中99%是水,氯化鈉等,鹽類只占1%,天氣太熱時,水份蒸發快,我們會發現身體表面會看到白色小晶體,嘗一嘗有點咸味,這就是鹽,即氯化鈉、氯化鈉在一般情況下是穩定的。因此珊瑚是由方解石礦物組成的即碳酸鈣成份,碳酸鈣也是鹽類,在一定條件下也是穩定的。珊瑚的碳酸鈣遇到汗液中的氯化鈉是不會起化學反應的。 我們可以做個簡單實驗。把食用鹽(NACL)少許,放在珊瑚(碳酸鈣)飾品上,進行觀察,也可以滴上一些水,結果,他們之間不發生化學反應。不發生反應,又何談有害呢?退一步說如果發生化學反應也是鹽類之間的陽離子交換,談不上對身體有害。 第三:汗液中的鹽是NaCl,而鹽酸是HCl,一個符號之差,天壤之別。一個是無害的鹽,一個是猛于虎的強酸。珊瑚飾品遇到的是鹽是氯化鈉而不是遇到了氯化氫鹽酸。因此貼身佩戴珊瑚飾品對身體是沒有害處的。 恰恰相反,貼身佩戴珊瑚項連等飾品不但對身體無害,而且還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有益于身體健康。筆者在此揭開其中奧秘。 首先從珊瑚石的特性說起。珊瑚是一種腔腸動物,珊瑚祖先*早出現大約5億年前,那時的珊瑚稱四射珊瑚,從截面上看它有4個床板,4個腔室,每個腔室有一個觸手,依靠觸手吸食食物。到了地球發展演化到了一億年前的中生代,出現了6射珊瑚,即6個床板6個觸手;到了現代則出現了8射珊瑚,即8個床板8個觸手。紅珊瑚就是8射珊瑚的一種。在現代海洋中大約有3萬多個珊瑚品種。 珊瑚蟲靠觸手不斷地從海水中吸食營養,它從海水中吸入CO2及CaO等微量元素,在體內合成CaCO3(以方解石礦物形式存在),方解石礦物逐漸代替它的床板和腔體,伴隨著它的生長發育,它的軀體*部被CaCO3代替,這個代替的過程稱為石化過程,由于結果完*是CaCO3,所以又稱為鈣化過程。鈣化過程是珊瑚蟲生長發育死亡的過程.是由有生命的有機物轉變為無生命的無機物的珊瑚石的過程。只有變為珊瑚石,人們才可能把它雕塑成為美麗的寶石飾品。 一定要切記,不是所有珊瑚石都能成為寶石。只有在深海環境下形成的珊瑚石才是真正的珍寶。因為形成珊瑚石的時候,海水的深度不同則水的垂直壓力以及側向壓力不同,因此,造就的珊瑚石的密度也是不同的。深海條件下水壓大,形成的珊瑚石就堅硬致?,淺海的珊瑚石因為形成時水的壓力小,所以比較疏松,孔洞多且明顯,表面粗糙。因此只有堅硬質地的深海珊瑚石才可以雕刻成各種精美的藝術品。既或是致密堅硬的深海珊瑚石,也必定具備多孔隙的結構特征。
#1樓
|
|
發帖時間:2011-10-22 |
查看數:
|
回復數: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