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xuan

      經過內務府造辦處工匠們3個多月的緊張勞動,日夜趕制,一座高147厘米、重107.5公斤的金發塔提前告竣。*塔由下盤、塔斗、塔肚、塔脖、塔傘、日月等部分組成,通身鑲嵌松石、青金石、珊瑚等珠寶,紋樣端莊,構圖完美,精細而繁復,高俊而靈巧,不愧為一件藝術佳作。

      為了制作巨大的金發塔,留傳后世,從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五面諭成造,到十一月初三將塔安放在壽康宮東佛堂,乾隆先后共下諭旨二十道。僅下令成造到*后欽定塔樣,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為籌措金兩、擬定塔樣、派員監造、添補銀器對熔等,先后發了九道諭旨。僅三月初三一天內,就連發諭旨三道:一、諭令放大塔樣;二、詢問造塔用金系何成色;三、傳旨查明宮中原供金塔所用金兩數目。可見,乾隆對制作金發塔何等重視。

      如今,這件稀世珍寶陳列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現存*重、*高的金塔,供后世觀瞻。

      將偉人或先輩的頭發放進“發塔”進行保存和供奉,在我國古代是一項紀念活動,用以表達自己的哀思和孝順。在中國歷史上,清代乾隆皇帝為表達孝意,竟不惜耗金三千余兩,下令內務府成造了一座形制精美的金發塔來存放其母——崇慶皇太后生前梳落的頭發。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六,崇慶皇太后卒于圓明園長春仙館,終年86歲。乾隆四十二年二月二十五,即皇太后死后不到一個月,乾隆就下諭旨:“現今大行皇太后御發,著做金塔一座供奉。塔內供無量壽佛一尊。”當時,可以為造金塔所用的黃金有一份金冊、一顆金印、壽康宮茶膳房金器以及暢春園存金等,共計一千三百余兩。

      按此金數,內務府造辦處計劃成造高二尺一寸六分的金塔一件。但其中需供奉的無量壽佛法身大,塔內根本放不下。以克盡孝道自居的乾隆皇帝隨即又下諭令,命塔樣再往高大里放。但是,要放多大呢?放大后,黃金需要多少?乾隆當然是心中無數。

      在此之前,宮廷里早有金塔供奉。例如,紫禁城內的重華宮西佛堂供有小金塔兩座,中正殿香云亭也供有大金塔一座。當乾隆下令“塔樣再往高大里放”之前,似乎并未想起這些金塔,只有當無量壽佛放不進擬定的金塔之后,才忽然想起。于是當即下令太監傳旨,著副都統金輝查明每座金塔的用金數目,第二天又向內務府大臣福隆安下了同樣內容的諭旨。

      兩天后,福隆安和金輝奏報:重華宮西佛堂供奉的兩座小金塔,各通高四尺六寸,共用金四千九百六十兩七分;中正殿供奉的一座大金塔,通高一丈六尺,用金一萬一千一百一十九兩九錢。后來當福隆安和金輝請旨,將壽康宮所存盆、匙、箸等金器和內務府廣儲司存金共九百四十兩四錢五分,交造辦處添用造塔時,乾隆當即表示同意:“準交造辦處造塔用。”至此,制作金發塔的金數,已達七、八色金二千三百余兩了。

      但是,若照原存的用金數核算,要成造供奉無量壽佛的金發塔,黃金仍不夠用。據記載,當時壽康宮所存的金冊、金印、金盆、金匙、金箸等,都交造辦處熔化造塔,包括重僅七錢的金琺瑯鼻煙壺、含金二錢五分的一雙金箸,甚至只有二錢重的金茶匙都被熔化了。即便如此,黃金仍不夠用,但又不能改變天子旨意把塔身改小,于是福隆安等又奏請添補白銀七百兩零六錢三分對化,總共可得六成金三千零九兩九錢八分。這樣,方可成造高四尺六寸的金發塔一座。乾隆批示“知道了”,于是存于壽康宮的銀器也被熔化,摻入金內造塔。因此,名義上耗用黃金三千余兩,實則只有六成。

      四月初二,乾隆在圓明園奉三無私殿*后審定金發塔式樣,當即諭令:“塔,照樣準做”。于是,在員外郎四德及內務府官員監造下,工匠們開始緊張地制塔。為防止內府官員私吞,或工匠等有意侵蝕,福隆安、和珅又聯名奏請乾隆添派二名官員,再次嚴行交派,逐細詳查,唯恐工匠偷閑懈怠、虛費錢糧,或從中舞弊。福隆安、和珅等大員不僅經常親臨稽查,而且一面嚴行飭令承辦官員詳細審核,將成造金塔每處每層厚薄分寸逐項分析,單項辦理;一面傳令各件辦定后,陸續呈報。此后,乾隆又連下諭旨數道,對金塔的各個部位,從下盤墻子到五層塔斗,從塔肚、塔脖到塔傘、日月等,都要求擬定厚薄,繕寫清單,“恭呈御覽”。金塔內的盛發金匣,也要擬樣“呈覽”。連樣匣蓋和墻子上的花紋,以及樣匣配座?白檀木座,乾隆都要一一親自過目。甚至承受金塔的紫檀木須彌座和香幾、供柜等,也要畫好紙樣,標明尺寸,交乾隆“御覽”、“欽定”之后,才照樣成造。

#1樓
發帖時間:2011-10-22   |   查看數:   |   回復數: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