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際珠寶網之珠寶論壇:8月8日,“抱璞雅集”戰漢古玉鑒賞講座在吳山古玩城通寶鑒賞館舉辦,活動現場吸引了近百位古玉收藏愛好者。本次講座是由杭州國立古典藝術院主辦、杭州吳山古玩城承辦的“抱璞雅集”沙龍交流活動的一項內容,作為古物收藏體驗、藝術品學習交流的平臺,活動開始于2013年6月,于每月第二周的周六舉辦,至今已舉辦12期。
本場講座由臺灣著名古玉鑒賞收藏家林登國主講。林登國長期從事古玉的收藏、研究、流通,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此次攜帶實物,以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了打磨玉器的工具及打孔形狀,將新舊劍首及附著物、著色、細陰刻線、網格紋等作了對比,詳細分析了古今玉器的細微差別。
中國玉文化有八千年歷史,從遠古時的“巫玉”發展到“官玉”,乃至演變到“民玉”,蘊藏著深刻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人生理想。“從2000年到2015年這15年期間古物市場蓬勃發展,大家只是在投資方面有所舉動,對古物的重視和認知是比較薄弱的。”林登國說,“這幾年,出現太多的仿制器物,讓喜愛收藏古物的人走進誤區,我們要做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器物投資,而是對器物的認知,對歷史文化的認知。我個人研究時比較注重器物的對比,從考古的角度去理解中華玉文化,考古的興起讓以前不明朗的器物、有誤區的地方在經過科學研究后有所調整,通過將每個時期出土的器物資料、所使用的工具痕跡作對比,從而判斷古物的真假。”
林登國給收藏愛好者們提出三個建議:首先要跟對老師,拜對師傅;二是收集大量考古資料、書籍,因為“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三是要多去各大博物館學習、比較。做到以上幾點,在進入鑒定古物領域時才不會走錯路,鑒定之路也會越走越成熟。
#1樓